立即注册找回密码
微信登录

荆门帮帮网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
图文大播报

查看: 213|回复: 0

[潘万木] 痴迷《左传》的古文学研究者

[复制链接]

357

主题

391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2994
发表于 2019-3-13 11:38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潘万木——痴迷《左传》的古文学研究者
潘.jpg
  《左传》全称《春秋左氏传》,是儒家十三经之一,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著作,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,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、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。《左传》艺术成就也很高,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

  在荆门,要论研究《左传》,就不得不提到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、教授潘万木。


  今年56岁的潘万木,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,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到荆楚理工学院任教后,潘万木长期坚守教学一线,教授《中国古代文学》《中国传统文化》等课程。对于很多学生来讲,学习中国古代文学难免觉得枯燥。于是,潘万木在教学中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,在向学生灌输一种理论、一些定论的同时,将思路、门径等方法论的东西通过富有激情的讲授传导给学生。


   其实,潘万木在背后所花费的功夫,远远超过他站在讲台上的45分钟。他说:“只有自己弄清楚了某事、某论,才能给学生讲好某事、某论。”因为教学的过程中,需要了解某事或某论的来龙去脉,他必须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,最好是经典书籍。读书的过程就成了解疑释惑的过程,成了发现问题的过程,即所谓的“教学相长”。


  在其他人看来单调枯燥的探究过程,潘万木却享受着“发现”的过程。他诗意地描绘着这个过程:书读多了自然有时会有一些想法,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;有了想法,就要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、由现象到本质地去挖掘,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;探讨并解决这个“想法”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,发现“在灯火阑珊处”的“那人”。


  《巴黎圣母院——环绕爱斯梅哈尔达的悲剧和鸣曲》《〈左传〉的〈诗〉审美观》《〈左传〉评论式模式的生成及扩张》《历史中的想象与想象中的历史——从〈左传〉到〈世说新语〉的人物评论》《典故与“兴”》《骈文之典故叙述》等40多篇论文,大都是这样“发现”并形成的。这些论文,均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
   期间,潘万木承担了两项省级科研项目,形成专著《〈左传〉叙述模式论》和《汉语典故的文化阐释》,分别于2004年和2014年出版。他还主编了《简明汉语写作》《简明大学语文》《简明中国传统文化》《简明高等语文》等多部教材。


  谈及当年的创作过程,潘万木仍心有感慨。占据学术的前沿,站在学术的高峰,能及时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,对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毕生的追求。在这一点上,潘万木自觉颇有“晚岁迫偷生”之感慨,虽说不上是“老骥”,但“志”还有“百里”之远。于是,尽管科研条件多有不便,发奋而为的志向便从心间流出。


   当时,有关《左传》的学术资源并不是很多,潘万木出于对《左传》的执着喜爱,便尝试从新的角度、以新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究。正是靠着这样的研究方法,他对于《左传》的研究观点显得新颖而独特,一些论文被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》等学术刊物复印、文摘和索引。2002年,潘万木将《〈左传〉叙述模式论》申报学院的科研立项,并被推荐申报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“十五”规划项目,获得批准。此后,他便埋头攻关,先后到北京、南京、武汉有关院校查找资料,通过大量的阅读,原先的一些想法便越来越轮廓分明地显现出来,历经六年写成了这本专著。



  潘万木用一个“雕”字刻画做学问的过程。不管是“雕龙”也好,“雕虫”也好,关键在于“雕”,也就有一种艰辛、困苦在其中。他笑谈,做学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时间一长好像还形成了被“虐”的定势,有时不“痛苦”还有点难受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