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注册找回密码
微信登录

荆门帮帮网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
图文大播报

查看: 198|回复: 0

[焦知云] 抢救荆门古文化 初心无悔

[复制链接]

357

主题

391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2994
发表于 2019-3-12 21:11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焦知云——抢救荆门古文化 初心无悔
焦.jpg

都说荆门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、底蕴深厚,可又有谁知,荆门有多少被掩藏在高山密林、荒郊野外的古碑、古寨、古桥、古名胜,这些都是历史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财富,却有很多是“藏在深山无人识”,更有些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损毁,化作尘土。

然而,有一个人,却一直坚持在荆门的荒郊野岭寻觅这些宝藏,丈量着、记录着、考证着,留下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他就是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焦知云。最近,焦知云著述的《荆门探古》丛书出版发行,在荆门社科界引起轰动。丛书包括《荆门古碑》、《荆门古寨》、《荆门古桥》和《荆门古名胜》四卷五册,图文并茂、史料详实,不少珍贵的史料是首次披露。这套丛书凝聚着焦知云二十多年查访考证荆门古文化的心血,通过此书,我们可以全面详细地了解荆门的文化家珍。

焦知云研究荆门古文化,始于碑刻。因爱好书法,而专注于碑刻,1995年开始潜心研究荆门的古碑。那年的春节假期,焦知云到白云楼探访。当年的白云楼还没有修整,他在一处洞穴内堆积的石块下发现了一块石碑,从残碑上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碑文来看,这是一块《咏八仙诗碑》。当天,他像寻宝一样在白云楼寻觅,又发现了几块碑,并花了一天半时间把碑文拓下来。焦知云说,这是他第一次拓碑,技术很生疏,但就是从此坚定了把荆门的古碑都拓下来的念头。

白云楼刻于清咸丰元年的《重建白云洞正殿并补休围墙碑记》和刻于清宣统二年的《登白云楼诗碑》,焦知云制作了拓片,后来这两通碑刻不见了踪影,他的拓片成了研究原碑内容的重要而唯一的依据。

在查访古碑的过程中,焦知云发现荆门有不少古寨、古桥和其他古名胜,于是他的研究对象从古碑拓展到古寨古桥古名胜,它们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,自成体系。焦知云的研究,开创了荆门地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,填补了学术空白。

古碑古寨古桥等有的隐于深山老林,有的立于高山之巅,有的藏于古道之旁,有的埋于河边沙滩。焦知云怀着对荆门古文化的深厚感情,对荆门古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索,尤其退休后,更是如痴如迷地全身心投入,常常身背拓碑工具和干粮,搭长途汽车,乘摩的,坐麻木,翻山越岭,穿刺林、行古道,渴了一口山泉水,饿了几口冷馒头,足迹遍布荆门的深林古道。

野外探古,顶风冒雨辛苦不说,还要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。有一次,焦知云因跳板垮塌而严重摔伤,治疗了4个多月。但他却说:“身虽致伤,心犹不悔。”

焦知云多年来对于荆门古文化的研究,形成了两大特色:一是原生态,即对荆门所存古文化原迹进行广泛考察,对其前世今生的状况详细研究,原汁原味地丈量、拍摄、记录、拓片、整理,汇编成册;二是系列化,即对荆门所存的古碑古寨古桥古名胜进行系列地探索考研,形成系统的专集。

这样的研究,于荆门而言,意义非凡。首先,焦知云的研究,可以说是抢救性的。如果不能留下历史资料,很多古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损毁、消失,后人无从考证。焦知云正是通过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,将第一手的资料留存了下来。其次,这样系统性的研究,可谓摸清了荆门地域历史文化的家底,其分布情况、现状如何等,都通过焦知云的实地探访和严谨考证,被详细记录了下来,有些还对相关记载中的错讹进行了辨析纠正,历史的真实得到还原。同时,在研究过程中,也用不同形式宣传和彰显了荆门的文化底蕴。焦知云之前编著的《荆门碑刻》一书被湖北省图书馆、国家图书馆和台湾等地的知名人士收藏,央视《走遍中国·荆门》摄制组以他考察古寨的事迹为线索,实地拍摄了《古寨寻宝》记录片,拍摄了京山绿林寨、钟祥黑王寨、东宝仙人寨等7座古寨,成片多次重播,反响热烈。

2013年,焦知云被授予“荆门市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”荣誉称号。“荆门的古文化吸引了我,感染了我,滋润了我,也成就了我。”抢救荆门古文化,传承历史,焦知云自觉义不容辞、任重道远。这,是一名荆门社科研究者的初心与担当。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